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6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440篇
电工技术   274篇
综合类   506篇
化学工业   3030篇
金属工艺   1294篇
机械仪表   258篇
建筑科学   92篇
矿业工程   417篇
能源动力   196篇
轻工业   232篇
水利工程   18篇
石油天然气   426篇
武器工业   62篇
无线电   43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58篇
冶金工业   925篇
原子能技术   59篇
自动化技术   6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42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637篇
  2006年   689篇
  2005年   672篇
  2004年   530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玉凤  张仲利 《广州化工》2014,(11):77-80,105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有大体积基团phenyl的α-二亚胺配体1a及其Ni(Ⅱ)配合物1b,采用NMR谱、XPS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聚合条件如Al/Ni摩尔比、聚合反应温度及配体结构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5℃,Al/Ni摩尔比为800时,该催化体系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最高,可达5.57×106g PE/(molNi·h·bar),所得聚乙烯具有较高的支化度,最高可达136 branches/1000C。采用1H NMR、DSC、GPC、TG分别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目前较常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了解到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详细阐述了零价铁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零价铁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3.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应用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广州化工》2014,(11):46-49
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强的光催化活性和强的氧化性,能利用紫外光降解很多有害的有机物质、甚至有毒的物质。本文介绍了锐钛型二氧化钛薄膜的晶体结构、光催化机理,和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方法。综述了其催化性能的改进方法以及应用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其光催化性能的应用,指出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4.
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零价铁活化过硫酸钠的方式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硫酸根自由基对苯酚的氧化降解行为。系统研究了零价铁投加量、过硫酸钠的投加量、不同温度、恒温震荡的时间、苯酚浓度、p H值对降解苯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5℃、p H为3、过硫酸钠用量为0.07g、零价铁用量为0.07g、苯酚浓度为10mg/L的条件下,恒温时间为90min时苯酚的降解情况最好,其降解率可以达到90.1%。  相似文献   
45.
本文发现了一种合成新型氨基螯合物——N-4(5)-甲基咪唑壳聚糖(IMC),本文还通过凝胶合成法直接对4(5)-羟甲基咪唑的羟基进行取代。以上所得聚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确定。实验中,我们将样品分别与表氯醇、乙二醇缩水甘油醚、二乙二醇缩水甘油醚交联,并对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聚合物的吸附作用和溶胀度取决于交联剂及其交联度;IMC对AuIII、PtIV和PdII离子的吸附作用高于非改性聚合物;随着交联度的增加,IMC从氯化物溶液中提取贵金属离子的过程变得更加有选择性;IMC对Co II和Ni II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壳聚糖及其N杂环衍生物。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在金属表面制备稳定的超疏水镍基涂层,以提升金属的耐蚀性。方法 通过电沉积方法先后在金属表面获得具有微纳结构的多孔镀镍层和聚硅氧烷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涂层的形貌、成分、疏水性和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 乙二醇的添加能够促进电镀镍时阴极氢气的析出,当乙二醇的添加量为50.0~100.0mg/dm3时,形成了均匀相互连接的多孔镍镀层;在水解后的硅氧烷溶液中、-1.5 V电压下沉积3.0 min,可形成具有自清洁性能的超疏水膜层,其表面水接触角达到(159±1)°。在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钠溶液中,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约为3.6×10-8A/cm2,与未修饰的镍镀层相比降低了3个数量级;低频阻抗模值|Z|0.01Hz为2.0×106Ω·cm2,与未修饰的镍镀层相比,提升了3个数量级;在磨损实验后,涂层的微纳米结构依旧存在,保持着超疏水能力,其腐蚀电流密度和|Z|0.01 Hz分别为5.3×10...  相似文献   
47.
A practical, nickel‐catalyzed Kumada‐type doubl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gem‐difluoroalkenes with 1,4‐ or 1,5‐di‐Grignard reagents was developed. The reaction proceeded efficiently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 variety of cyclization products, arylmethylenecyclopentanes and arylmethylenecyclohexanes, were obtained in high to excellent yield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8.
简要介绍了现代有机分析化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详细综述了:①新型纳米材料在现代有机分析化学中的应用;②现代有机分析化学在医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应用;③现代有机分析化学在食品分析及食品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9.
综述了纳米CeO2在紫外线吸收剂、催化剂领域、抛光粉、电化学上的应用。对目前主要用于制备纳米CeO2的化学制备方法如水热法、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反应法等做了介绍,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对其制备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0.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to help circumve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which is an increasing clinical problem. Amino‐terminal copper and nickel (ATCUN) binding motifs are known to actively form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upon metal bind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peptidic constructs could lead to a novel class of dual‐acting antimicrobial agent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a set of ATCUN binding motif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ability to induce ROS formation, and the most potent were then used to modify AMPs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action. ATCUN binding motif‐containing derivatives of anoplin (GLLKRIKTLL‐NH2), pro‐apoptotic peptide (PAP; KLAKLAKKLAKLAK‐NH2), and sh‐buforin (RAGLQFPVGRVHRLLRK‐NH2) were synthesized and found to be more active than the parent AMPs against a panel of clinically relevant bacteria. The lower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for the ATCUN–anoplin peptid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pore‐forming activity along with their ability to cause ROS‐induced membrane damage. The addition of the ATCUN motifs to PAP also increases its ability to disrupt membranes. DNA damage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activity of the ATCUN–sh‐buforin peptid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ATCUN motifs to AMPs is a simple strategy that leads to AMPs with high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possibly to more potent, usable antibacterial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